《古希腊哲学》

[1]the-school-of-athens.jpg◎ 拉斐尔名画《雅典学院》

导论

什么是哲学?不要过早下定义,而是抱着一种无知的态度去探索。哲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和它所研究的对象连在一起,而哲学研究的很多基本问题长期没有达成定论,即哲学无定论。

科学、哲学、神学之间的关系:

  1. 科学在经验范围内,哲学和神学在经验范围外(未知)。
  2. 科学和哲学诉诸于理性,神学诉诸于宗教权威。

西方哲学产生于古希腊,后来被神学压制,再后来文艺复兴,再次辉煌,然后又被科学压制,走向一条经验化的道路,被科学化。所以,下一次伟大复兴?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路线,分类,找相同点。

把物质和精神合在一块——存在。

希腊早期的四大学派

赫西俄德:万事万物、所有的神都是从卡欧斯神(chaos,混沌)中产生。

哲学之父泰勒斯:万物之源为水。提出这个观点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摆脱了神话思维。

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两种追问方式:

  1.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beginning、element,自然哲学)
  2. 使此物为此物的原因是什么?(principle、form,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学派:

  1. 米利都学派
  2. 艾菲斯学派

形而上学学派:

  1. 毕达哥拉斯学派
  2. 爱利亚学派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泰勒斯的主要哲学思想:

  1. 水生万物,万物归于水。
  2. 万物有灵[2],故相互吸引或排斥。

泰勒斯不仅为万物寻找到最初的质料,而且也为万物寻找到最初的动力。最初的质料就是水,而最初的动力就是灵魂。

已涉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的「质料因」和「动力因」。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对哲学史的贡献:

  1. 第一个提出并使用 arche(本原)
  2. 提出万物的本原是 apeiron[3]

因为水之所以为水是因为有一种具体规定性,而这就导致水不可能成为万物的本原,任何一种像水一样有着具体规定性和具体物质形态的东西都没有资格成为万物的本原。

于是提出 apeiron,一个否定词,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只知道 apeiron 不是什么,不知道是什么。

本原可能产生类似这样的悖论:上帝可不可以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解决悖论的方法就是严格遵守本原的定义,不要说是什么,只说不是什么。比如前面的悖论,就加了前提,上帝是人。但是,如此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只知道上帝不是什么,不知道上帝是什么。如此,就变成无意义的讨论,或者这就是本原的一个性质: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

可以将 apeiron 和老子的「道」联系起来。

apeiron 如何产生万物?内部两对矛盾,冷热和干湿,以不同方式相结合,就产生水、火、气、土以及万物,分离又回到 apeiron。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缺少「动力因」。

apeiron 还与古希腊神话有着某种联系——chaos,只是用一个哲学概念取代了神。

阿那克西曼德比泰勒斯或者阿那克西美尼好像更加高深。

阿那克西美尼

正题——反题——合题

水本原说——阿派郎本原说——气本原说

apeiron 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以解释万物,缺点就是本身是「不是任何东西的东西」。

没有规定性本身就是一种规定性,所以可能找到这种「不是任何东西的东西」,也就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我觉得,只是一种概念上的互补啊!

内部一对矛盾,凝聚和稀散,「气」凝聚产生水、土,稀释产生火。我觉得,仍有不足之处:缺少「动力因」。

阿那克西美尼哲学思想蕴含的两点内容:

  1. 「火本原说」呼之欲出
  2. 包含着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数本原说」)

事物的质是由事物的凝聚或稀散程度(量)决定的,即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由量决定的,比如冰、水、气是由温度决定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

希腊悲剧体现一个主题:命运。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元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古希腊悲剧命运决定论的哲学提升。

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最基本的数是「一」,故「一」亦是万物的本原。

数量关系决定万物,决定事物之间的差别。

万物的共同规定性:数量的规定性。

第一个偶数是「2」,第一个奇数是「3」,而「1」是基本数。

1 + 偶数 → 奇数

1 + 奇数 → 偶数

以「数」解释万物:

  1. 数如何构成万事万物。「1」是点,「2」个点是线,「3」个点是面,「4」个点是体,体构成水、火、气、土,水、火、气、土构成万物。
  2. 十对范畴。以奇数和偶数、定形和不定形为根基发展出十对对立的概念。

十对对立范畴:

  1. 有限和无限
  2. 奇和偶
  3. 一与多
  4. 右与左
  5. 阳与阴
  6. 静与动
  7. 直与曲
  8. 明与暗
  9. 善与恶
  10. 正方与长方

毕达哥拉斯对数的解释:

  • 「1」是真理,「2」是意见。
  • 「4」和「9」是公平和正义。因为「4」是第一个偶数的平方,「9」是第一个奇数的平方,几何表示就是正方形。
  • 「5」是婚姻,象征一切相反相合的事物。因为第一个偶数加第一个奇数。
  • 「8」是友谊和爱情。因为音乐是八度谐音。
  • 「10」是和谐和完美。因为 1 + 2 + 3 + 4 = 10。

具体的事物是对数的模仿,数是构成事物的本原。

数的危机问题:数与形的关系。

几何学起源于埃及,几何学转化为代数是希腊人的贡献。几何学与形联系在一起,与经验联系在一起,而代数是抽象的。

形到数的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定律,毕达哥拉斯定律(Pythagoras Theorem):

$$ a^2 + b^2 = c^2 $$

导致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关于不可公约数或者无理数的危机。

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科,正是建立在数摆脱形而独立的基础上。

不可公约数危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分数,只能表示成不可通约的无理数。这与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数只有两种(即整数和分数)的信条相悖,从而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数是比形更加隐秘的东西,明明有形(斜边),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数,导致把数看得比形更本质化。

数成为事物的命运。

以哲学家的眼光观察世界时,应该留意的不是纷繁的现象,而是在现象背后不生不灭的本质。

西方的形而上学:把本质看得比现象更加重要。

罗素:导致西方哲学和神学中各种错误的形而上学倾向,总是把一些虚构的本质看作比经验的对象更真实,如:上帝存在证明。

艾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隐退的王室成员,晦涩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1. 火本原说和逻各斯学说
  2. 朴素辩证法

复线的本原说:

  • 表层——火本原说。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 深层——逻各斯[4]学说。逻各斯是命运与尺度。逻各斯不仅是客观世界背后的尺度,也是思想的规律。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具有同构性,两者也具有传承的关系。

火和万物与逻各斯的关系:

  1. 火和万物之间的变化遵循逻各斯。
  2. 火和万物是无定形的,而逻各斯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对人的分类:

  1. 能直接把握到世界的逻各斯的人
  2. 只能看到火和万物之间流变的人

主观的感性与理性分别对应着客观的现象与本质。

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

  1. 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2. 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3. 相对主义(海水对鱼来说是好的,而对人来说不是)

爱利亚学派

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

克塞诺芬尼

神和我们一样,不是因为神是我们的原因,而是因为神是我们的结果。克塞诺芬尼的「神」:用抽象的一取代具象的多。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

  1. 关于存在和非存在的学说。存在就是克塞诺芬尼的「神」。
  2. 关于真理和意见的学说。

「存在」的四个特点:

  1. 不生不灭
  2. 独一无二
  3. 不变不动
  4. 像一个被必然性锁链包围的球形

巴门尼德的「存在」就是思想的抽象物。

芝诺

芝诺的诡辩论对于古希腊逻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芝诺的论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 关于运动的归谬
  2. 关于杂多的归谬

运动:阿喀琉斯和乌龟赛跑(无限分割空间,无视时间),飞剑不动理论(无限分割时间,无视空间)。芝诺想通过理论的证明结论与观察的现象之间的矛盾来说明:

  1. 现象是假的,证明理论(「存在」)是真的。
  2. 运动是假的,反证出「存在」是真的。

杂多:谷粒论证。一粒谷子落到地上听不到声音,一堆谷子落到地上却听得到声音,而一堆谷子是由一粒一粒谷子构成的,如此一堆谷子应该也听不到声音,产生悖论。

麦里梭

「存在」在时间上是不生不灭的,在空间上也应该是无边无际的。

麦里梭三分法:

  1. 「存在」
  2. 「非存在」(虚空)
  3. 虚假的存在(具体的事物)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本原探讨的两种途径:

  1. 自然哲学:从质料和动力角度来寻找万物本原。
  2. 形而上学:从形式(form)上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智者派

智者派既是对古希腊四大学派的终结,同时又掀起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智者(sophist):是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希腊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普罗泰戈拉

苏格拉底反诘法:是一种质问的辩证法,广泛地用在验证主要道德观念上。通过不断对对方的命题进行诘难和质疑,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普罗泰戈拉的思想:

  1.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2. 理论的相对性,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相对主义。会产生悖论,颠覆自己。反诘法的支撑。)

普罗泰戈拉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第一人,他第一次把本原问题和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

用世俗的、主观的多取代了神圣的、客观的一。

当他把它抽回来再看时,铲子上是黑糊糊、湿漉漉的。他使劲把铲子抛了出去,垂下了脑袋。他慢慢、慢慢地走出了他的花园,走向黑暗:一个被战胜者。一个过早出现的失败者,太过早了。

——里尔克:《掘墓人》

解构,悲观,不适合出现在古希腊文明繁盛的时候。

对我来说,它总是一个令人奇怪的学说,既摧毁自身又摧毁了其他理论。

——柏拉图

这时,唯一重要的,就是目标。

高尔吉亚

用反证颠覆自己所要反驳的观点。

因为一切皆真,而相互对立的东西不能同时为真,所以一切皆假。(怀疑主义)

高尔吉亚的思想(与巴门尼德的命题针锋相对):

  1. 无物存在。
  2. 即使某物存在,也不能被认识。
  3. 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传达给别人。

古希腊的智者诡辩术虽然和经验、实践相脱离,但却培养了注重逻辑推理的思想倾向,这有利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发展。

第二阶段的自然哲学

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有两种:

  1. 时间上还原,beginning。米利都学派、艾菲斯学派。
  2. 空间上还原,element。

时间上还原 → 空间上还原,我觉得不够明确,因为可以说「水」是元素,也可以说「种子」是万物的 beginning。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主张用有限多解释无限多,而不是用「一」解释「多」,是一种倒退。

动力因:爱和恨。

认识论,流射说:恩培多克勒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被流射出来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并因此产生感觉。

阿那克萨戈拉

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界万物的始基是「种子」,种子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种子的结合和分离就是事物的产生和消灭。

种子的特点:数量无限、性质相异、体积无限小。

万物如何产生?一开始是混沌状态,不同的种子混合在一起,然后相同的开始聚集(仍有不同的混杂,但主要是相同的),于是产生万物。为什么吃下面包可以长出肌肉等?因为面包里面也有肌肉等的种子,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吃下后不长由面包种子主要构成的面包。包含了一种「一切包含一切」的思想。

动力因,为什么相同的会聚集?奴斯:希腊语意为心灵、智慧。在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中,是一种无限的、独立自主的、能洞见一切事物的力量,是运动的源泉。

由于奴斯是一种精神性的力量,所以可以导出「目的因」。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波。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微粒,它们相互组合构成万物。

原子:atom,在古希腊语中指不可分割。

原子的特点:

  1. 原子内部是充实的;
  2. 原子数量无限,性质相同;
  3. 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
  4. 原子是不生不灭的;
  5. 原子是自动的(动力因)。

存在是存在,非存在(虚空)也是存在,原子在虚空中运动(遵循因果必然性,自带性质),由于方向不同,碰撞形成漩涡,最后形成万物。

解决了本原「一」与「多」的矛盾:原子性质单一,但是数量众多,之间的组合众多。

在某种意义上,原子自动的观点否定了物质之外的精神独立性。

以因果必然性的机械论反驳了苏格拉底的主观意志的目的论,导致了两者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长期对立。

认识论,影像说:每一种物体都在不断放射出一种和本身相似的波流,这种波流带着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通过空气作用于感官并进入身体内部,使人产生感觉和思想。

对原子和虚空的认识是「真理性的认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暗味的认识」。

第二阶段的形而上学

苏格拉底

希腊的历史:民主制 → 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斯巴达扶持的僭主制 → 被推翻,民主制。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

——黑格尔

恢复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苏格拉底的罪状:

  1. 不信旧神,企图引进新神。
  2. 喜欢探究稀奇古怪的知识,并以此教导青年,蛊惑人心。

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乐于死亡,认为死后能够到一个更好的、更纯净的世界。

追求好的生活远胜于过好的生活。

——苏格拉底

什么是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就是充满智慧的生活。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 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可信性都很高;
  2. 道德涵义比耶稣之死更高。

苏格拉底只述不作,他的思想的记录者:柏拉图,色诺芬。

苏格拉底的思想:

  1. 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
  2. 神学目的论
  3. 美德即知识
  4. 苏格拉底式的方法

德尔菲神庙求得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不以为然,于是四处拜访智者,最后认为他们都与自己一样:没有智慧,而自己与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是没智慧的,因此认为这才是神谕的含义,并引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诗: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爱智慧者:智慧两字是很沉重的,凡人都配不上智慧两字,智慧只有神才能拥有,而凡人只能说是爱智慧的,故苏格拉底说自己是 philosopher,不是 sophist。

基于以上两点,苏格拉底认为之前探索世界本原的哲人都是无知的,世界本原是神才知道的,人应该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而理解神,从而达到智慧。

苏格拉底使哲学从天上来到人间。

——西赛罗

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都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追寻世界的本原转向人本身,但是普罗泰戈拉把哲学关注的对象转向了孤立的个体,而苏格拉底把哲学关注的对象转向了主观的普遍性。

普罗泰戈拉彻底解构,否定本质,而苏格拉底否定客观的本质,建构一个主观的本质,即道德哲学。此哲学的目标不是探求自然的本原,而是探求道德的本原。

古希腊的三支哲学:

  1. 自然哲学
  2. 形而上学
  3. 道德哲学

道德哲学:亦称伦理学,是研究善与恶、对与错、职权与义务等概念的哲学分支。

神学目的论:把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隐藏在冥冥之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的东西决定。

认识自身,看看自己的理性,看看自己的道德,发现里面充满了一种目的,通过对目的的搜寻,就可以找到一个目的赋予者,那就是神。

苏格拉底乐于死亡与希腊当时的社会不符合,好死不如赖活,感性主义,感觉主义。从希腊当时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神的肉体都是非常非常的富有魅力。

唯灵主义:主张灵魂和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学说。

苏格拉底把灵魂看得比肉体更重要,开创了希腊式的一种唯心主义的先河。

美德即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一个人是不会作恶的,因为作恶不利于自己,然而当一个人不知道善和恶的知识的时候,就可能会作恶,故推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邪恶。

唯智主义伦理学: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认为一种行为之符合于善,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识。

基督教: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善恶之树上的知识禁果,然后开始堕落,而若非如此就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因此知识不是美德,知识是人堕落的开始,虔诚才是美德。

关于学习(美德)的一个悖论:既不能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的,也不能学习我们完全不知道的。学习即回忆,通过学习将灵魂中曾经存在过的美德回忆出来。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归纳推理来寻求一般定义的方法论。使哲学开始变得精确、清晰。

苏格拉底式方法: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dialectics,dialogue。(「精神接生法」)

中西哲学的差异:

  • 中国哲学的概念注重意蕴的表达(我觉得,只是定义方式的差别,而不是定义模糊)
  •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分析的精神

朴素辩证法:又称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通过不断对对方的命题进行诘难和质疑,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精神助产术: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

小苏格拉底学派

小苏格拉底学派:由除柏拉图以外的苏格拉底的学生组成的派别,包括麦加拉学派、昔勒尼学派、犬儒学派。

麦加拉学派:

  1. 认为善是唯一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一」,除此之外都是非存在。(道德本体论)
  2. 诡辩,欧布里德,关于「说慌者」的辩论:说慌者说:「我在说谎。」

昔尼克派(犬儒学派):创始人为安提斯泰尼。认为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我行我素,率性而为,随心所欲,放荡形骸。将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转化为一种理论。最有名的是第欧根尼,豪门出生,最后流浪为生,连唯一的财产——喝水的碗,最后也抛弃。亚历山大大帝拜访他,问他有何要求,答:请不要挡住我的太阳。白天点着灯到处走,说看不到人,因为人们都沉浸在财富名利中。

昔勒尼派:主张逃避痛苦。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提卜。从感觉主义,把善看成一种快乐。对伊壁鸠鲁学派影响较深。

柏拉图

政治方面多次受挫后,在 Academy 体育场附近建立柏拉图学院,持续了将近千年之久。

柏拉图的思想:

  1. 本体论——理念论
  2. 认识论——回忆说
  3. 政治哲学——《理想国》

两个世界:

  1. 转瞬即逝、生灭变化的感性世界
  2. 不生不灭、独一无二的本质世界

概念成为一种本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理念是复数。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差异:

  1. 苏格拉底探讨的主要是道德范畴的本质问题,柏拉图探讨的不仅涉及主观的道德世界,也包括客观事物;
  2. 苏格拉底没有把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分开,柏拉图把普遍概念实体化、客观化。

任何事物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事物,一种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理念)。

柏拉图的模仿说:「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

分有说: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最完美的人就是「人」这个理念。因为我们用相应的理念去理解具体事物,而基于分有说,所以任何具体事物都有缺陷,唯一没有缺陷的是理念本身。

柏拉图认为感觉世界不是非存在,而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受麦里梭影响)

柏拉图思想的三个层次:

  1. 理念世界
  2. 感觉世界
  3. 原始物质

原始物质模仿理念世界构成感觉世界。

理念的层次:

  1. 自然物的理念
  2. 人造物的理念
  3. 数理理念
  4. 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同、异、存在、非存在、动、静)
  5. 道德和审美的理念
  6. 善的理念

低一级的理念趋向于高一级的理念,高一级的理念就是低一级的理念的目标。

感性世界 → 理性世界 → 善

demiurge 把形式赋予质料,利用原始物质通过模仿和分有理念世界来创造感觉世界。

巨匠论:柏拉图认为,神是按照理念运用物质质料来创造世间一切的。

灵魂曾经在理念世界居住过,但进入肉体后,就失忆了。

灵魂囚居在肉体中的弊端:

  1. 灵魂进入肉体后,不能获得纯净的知识;
  2. 肉体是引诱灵魂堕落的元凶。

学习即回忆:

  1. 感觉经验可以成为刺激人回忆起理念的重要触媒;
  2. 柏拉图所说的回忆,是指对具体事物背后的理念的回忆;
  3. 要提升灵魂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回忆的水平。

洞喻的四个层次:

  1. 太阳光:最高的真理
  2. 具体事物:非纯粹理念
  3. 木偶:理念的象征
  4. 木偶的影子:对象征的象征

作为洞中的奴隶的我们就要不断回头,向往更高的真理。

线喻:

------------------------------------------------------------------------
                               认识论
                  意见                        真理
          想象        信念        理智        理性
————————————————————
              感觉世界                理念世界
                               本体论
------------------------------------------------------------------------

信念是对感性事物的人认识,想象是对感性事物影子的认识。

理智:understanding

理性:reason

柏拉图的辩证法:范畴水平之上的理念相互之间的一种联系,一种纯粹的概念的辨析。

通种论:柏拉图为解决对立范畴(概念)如何结合、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为此他提出了六对「最普遍的种」(即最普遍的「理念」)。

柏拉图辩证法的积极意义:把相互对立的东西连为一个整体。

个人的灵魂:理性(知)、意志(意)、欲望(情)。

理性的德性是智慧,意志的德性是勇敢,欲望的德性是节制。

古典四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个人对应国家,理想国的组成:

  1. 统治者:以理性治理国家,美德体现为智慧。
  2. 保卫者:以意志保卫国家,美德体现为勇敢。
  3. 劳动者:以欲望从事生产,美德体现为节制。

三个阶层的材料构成:

  1. 统治者由金子做成
  2. 武士由银子做成
  3. 劳动者由铜铁做成

斯巴达:战士和生战士的人。

哲学王:柏拉图认为,改造现实国家和实现理想国家的希望在于把政治统治权交给真正的哲学家。把握政治统治权的哲学家就称为哲学王。

知识和政治统一,智慧和政治统一。

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与学生们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 1. 理论科学(theoretical-science)
│        ├──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        ├── 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
│        └── 数学和物理学
├── 2. 实践科学(practical-science)
│        ├── 指导个人实践的伦理学
│        └── 指导公共实践的政治学
└── 3. 创制科学(productive-science)
            └── 文学艺术
------------------------------------------------------------------------

第一哲学: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

第二哲学:指物理学或自然哲学。研究自然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一切原理和规律。

物理学:对特殊形态的存在的研究。

metaphysics(形而上学):哲学上指对存在之形式的研究。

批判理念论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1. 理念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中,不能独立于外。
  2. 很多理念没有与之对应的事物,或理念本身有歧义。

认识理念没有意义,我们只受具体事物的影响。

第一哲学及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体系的分类:

  1. 理论科学
  2. 实践科学
  3. 艺术

柏拉图哲学:热情,亚里士多德哲学:审慎。

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揭示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

求知是人的本性,我们受本性的驱使探求知识,感觉和记忆构成经验,对经验的总结构成技术,而技术受限于学科,故仍非普遍知识,应技术升华为理论,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就是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的区别:

  1. 第一哲学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2. 第二哲学研究具体的存在物的普遍本质

第一哲学,存在哲学,本体论(ontology),存在论。

「是什么」问题永远先于「什么是」问题。

亚里士多德:前人关于存在的探讨,竟没有问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存在,虚空(非存在)也是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才是存在,原子是非存在。

先定义概念(是什么),但定义又需通过归纳(什么是),所以:其实「是什么」永远都是通过「什么是」来定义的?

种加属差:利用形式逻辑学进行内涵定义的最普遍适用的形式,它传达一个词的意义是通过确认属类(不懂,比如?)或它所属的更大的类(这个理解),通过差异或把它与其属类中其他成员区分开来的属性。由此得到的是由种差所确认的属类。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的」是种差,「动物」是更大的类。好人是好的人,「好」是种差,「人」是更大的类。

我觉得:种加属差与 apeiron 解释物质的本原有相似之处,就是通过「有」所缺乏的(相反的)「无」来定义「有」,不过这里需要一个更大的第三者。

对于存在,无法找出一个更大的第三者,故无法定义。

apeiron 的问题:用「无」定义「有」,永远无法定义「有」。

种加属差的问题:用「无」和「更大的类」定义「有」,无法定义「最大的类」。

我发现的问题:无法找出更大的类,归纳失败,无法定义,故下面仅靠分析来给存在下定义?(通过「什么是」来定义?)还是说:另寻途径,通过分析存在的特征来找出研究存在的可行途径?

分析存在的特征,给存在分类:

  1. 偶然的属性(偶性)
  2. 必然的本质

必然的本质——范畴:实体、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状态、具有。

实体:核心中的核心,由存在论进入实体论。

实体论

实体学说的三个问题:

  1. 实体是什么
  2. 实体的原因是什么(提出四因说)
  3. 实体如何生成的(潜能与现实,运动的本质)

尽管最初有许多意义,但实体在一切意义上都是最初的,不论在定义上、在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其他范畴都不能离开它独立存在。唯有实体才独立存在。……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有些人说它是一,有些人说它是多。有些人说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说它是无限的。所以,我们首要的问题或者唯一的问题,就是考察这样的存在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实体不述说一个主体: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实体不能充当谓语,实体只能被别的东西所述说。比如: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

实体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反例,属性要依存,「白」不能独立存在,要依存于其它的主体。

我的理解: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实体不能放在「有理性的」位置上,实体不能依存于「动物」。

我的问题:实体的定义不就是存在无法被定义的特点?

实体的特点:

  1. 实体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而非抽象概念。
  2. 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
  3. 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4. 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第一实体:具体的、个别的东西。种、属概念也可以为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故第二实体:种、属概念。

四因说

解释万物的本原:质料、形式、动力、目的。

人造物如此,自然物也如此。

亚里士多徳把四因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质料因,一个是其它三因。

四因的关系:形式是质料的动力和目的。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第二实体,「有理性的」是形式,「动物」是质料。

实体 = 质料 + 形式,形式是此物之所以为此物的原因,且形式是质料的动力和目的,故形式比质料更接近实体。

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万物之间的联系):实体的质料与形式是相对的,一个实体既可为比它高级的实体的质料,也可为比它低级的实体的形式,形式与质料的相对关系构成世界的阶梯。

如此,世界的阶梯就有一个最高级和最低级,不然就是无限。而古希腊人认为无限是无意义的,因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追求最终的本原,最终的形式。

纯质料:抽象的、没有形式规定性的、不可言说的东西。

纯形式:理性、至善、神。是世界的终极目的,最终的推动力,第一推动力。

纯质料相当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柏拉图理念论的原始物质。纯形式相当与柏拉图的理念。

自然说的三个层次:

  1. 纯形式
  2. 自然事物性
  3. 纯质料

之前哲学家说明事物的生成,要不过于机械(德谟克利特),要不过于神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利用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引出潜能与现实,用充满生机的目的论来说明万物,说明实体如何生成。

机械论: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和认识方面问题的机械唯物主义。

有机论: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

从潜能到现实的转换、实现过程,就是运动。动力不是来自运动中的质料,而是形式,就如静止的磁铁和运动的铁钉,动力来自磁铁。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问题的妥协:

  1. 实体的定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矛盾
  2. 实体的原因:纯质料和纯形式的设定
  3. 实体的生成:潜能和现实的对立

认识论

人的灵魂:感性灵魂和理性灵魂。

感性灵魂: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的关于第一实体或个别事物的认识或认识的最初源泉。

腊块说:人的灵魂以外部事物为认识对象,接受事物的形式而弃其质料,从而获得感觉。洛克的「白板说」就是对此的延续。

经验主义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感觉经验只能认识事物的形式,不能认识事物的质料。感觉经验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普遍的知识不来源于理性灵魂对感性知识的提炼,而包含在理性灵魂中,是一种潜在。

理性灵魂:

  1. 消极灵魂,有死的灵魂,原子论的灵魂。
  2. 积极灵魂,不死的灵魂,理念论的灵魂。

消极灵魂的作用:帮助人感知个别事物,并对个别事物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对个别事物的一般认识。

逻辑学

逻辑学:一门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

亚里士多德对形式逻辑学的贡献:

  1. 创立了范畴表和谓词表
  2. 确定了判断的定义和分类
  3. 制定了三段式推理的基本规则
  4. 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形式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和规律结合起来。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纯粹形式化不同,亚里士多德很重视逻辑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对应关系。

主谓词之间的关系:

  1. 定义关系:个别事物与种属概念的关系,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2. 非定义关系: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比如:苏格拉底是白的。

谓词的分类:种、属差、定义、属性(?)、偶性。

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动作、遭受(被动)。

判断的分类:

  1. 质的判断: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 量的判断: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

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亚里士多德对三段式推理的贡献:确定了三段式推理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规则。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表述为 A 是 A。

矛盾律: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表述为 A 不是非 A,或 A 不能既是 B 又不是 B。两个相互矛盾的定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表述为 A 是 B 或不是 B。两个相互矛盾的定律之间不能有第三个定律,也就是说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识美德不仅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还与行为联系在一起。

知德:心智方面的美德

行德:道德行为方面的美德

人的灵魂:

  1. 激情:指人的欲望、冲动、情欲等。
  2. 官能:人的灵魂得以感知事物的功能。
  3. 性格状态:人在运用官能对待激情时所采取的姿态、态度。

激情和官能自己无法调控,因此不存在道德问题,而性格状态可以自己控制,所以存在道德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性格状态来说,中庸才是一种美德,所以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中庸学说:

  1. 居间者是相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
  2. 美德作为中庸之道,构成了过度和不足的对立面,中庸也是一种极端。
  3. 中庸不存在过度或不足的问题。

没有一种过度和不足的中庸,也没有一种中庸的过度和不足。

政治学

寡头政治(oligarchy):不仅是在政府之事务中服从少数人之统治的政治,而且在任何团体,诸如一个教堂、工会、学校,或者任何其他机关中,由少数人所管治者,均可称为寡头政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容易导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重视既不富有也不贫穷的中产阶级,认为国家应由中产阶级来统治,导致后来发展出介乎君主制和民主制之间的共和制。

其它

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悲剧净化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审美效果是「引起怜悯与恐惧」,然后将这种情感净化。

希腊哲学的衰落

背景

从公元前 431 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希腊各城邦开始放弃分离主义和自由主义,开始争强夺霸,推行一种帝国主义原则,希腊城邦制衰落。北方崛起的马其顿王国坐收渔利,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推广统一运动,亚历山大在腓力二世统一希腊的基础上挥戈东进,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但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不满 33 岁死在巴比伦。由于帝国是征战而来的,缺乏深厚的行政和经济基础,所以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帝国分崩离析。

由亚历山大大帝的三位部将建立:

  1. 马其顿王国
  2. 塞琉西王国
  3. 托勒密王国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4 世纪末~公元 1 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展,产生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又称「泛希腊时期」。

希腊城邦制的衰落使希腊失去了比较自由的氛围,从而导致了希腊哲学的衰落。

希腊文化的衰落:

  1. 城邦制向统一大帝国转变;
  2. 受东方享乐主义影响,希腊人民对国家失去责任感,也不再关心自然与世界。

帝国统一导致公民成为微小的臣民,臣民不关注国家,不关注自然,不关注本原,而是关注利益,关注享乐,百无聊赖。哲学家的关注点从本原问题转到了幸福问题上,由永恒的宏大的世界转向了短暂的渺小的自身。

哲学在那时不再是追求真理的火炬,而是人生的斗争中失败者的收容所而已。

——罗素

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差异:

  1. 希腊城邦制所导致的是一种自由主义、感性主义的文化;
  2. 东方文化长期处在专制统治中,带有更多官僚主义、纵欲主义色彩。

希腊化时期三大哲学流派

希腊化时期三大哲学流派:

  1. 伊壁鸠鲁主义
  2. 斯多葛主义
  3. 怀疑主义

伊壁鸠鲁主义后来发展为纵欲主义,斯多葛主义后来发展为与之对立的禁欲主义,而怀疑主义则与之前两个都对立。

三大学派的共同点:不关注世界的本原,转而关注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反马其顿,认为应该回到小国寡民的城邦制。

伊壁鸠鲁著作失传的原因:

  1. 伊壁鸠鲁作为原子论者,在当时被视为异端。
  2. 伊壁鸠鲁主义在后世成为纵欲主义代名词,其思想遭到贬低。

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生活宁静之道,哲学如何获得幸福?通过讨论和探索来消除心灵的烦恼和恐惧。

使人产生烦恼的原因:

  1. 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
  2. 缺乏对死亡本身的理解
  3. 复杂的人际关系

达到生活宁静之道的良方:

  1. 继承和发展原子论——摆脱对自然异象的恐惧(神不足惧)
  2. 认识死亡本身——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死不足忧)
  3. 提出快乐论的观点——摆脱对人际关系的恐惧(乐于行善、安于忍恶)

原子不仅有形状、排序、位置的差异,还有重量的差异。重量是原子直线运动的原因。原子不仅只做直线运动,而且会发生偏离。偏离导致了原子之间的碰撞。引入了偶然性,把原子世界变成一个随时改变、不可预知的世界。

原子论的发展:

  1. 可知 → 不可知
  2. 不可改变 → 可改变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和原子组成不同的世界,神就居住在不同世界的缝隙之中,不能影响我们的世界。

活着的时候死亡没降临,无法感觉到死亡的痛苦,死后由于灵魂也是由原子组成,死后灵魂消散,所以死后也感觉不到死亡的痛苦,所以无需恐惧死亡。

所谓快乐,即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忧。如何消除人际关系的复杂:建立一种社会契约。如果没有,自己可以选择隐退,或者淡然处之。

斯多葛主义

创始者是一位名叫芝诺的人,他早年潜心学习赫拉克利特的学说。

为了追求美德而放弃肉体。要达到心灵的安宁和不动心的状态,就要用理性节制自己的欲望。

世界是一团大火,且有灵魂有理性——逻各斯,所以人人都有理性,人人平等,反对奴隶制。遵从理性就能获得幸福,美德即幸福。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服从命运。

怀疑主义

独断论:所有认为客观世界有某种绝对本质的观点。泛指主观武断、反科学的哲学理论。

怀疑主义反对独断论,继承于智者派。

怀疑主义的特点:主张不做判断、悬置判断。

创始者是一名叫皮浪的人,去过印度,接触过佛教的思想。

皮浪的基本思想: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论式:以一种论题的形式表述观点。

十个「老论式」,对感觉可靠性的怀疑:

  1. 不同的动物由于器官结构不同,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无法辨明孰真孰假。
  2. 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由于各自的身体状况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同。
  3. 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觉。(盲人摸象)
  4. 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状态中时,对于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庄周梦蝶)
  5. 一个人从不同的位置距离、角度来观察同一个对象,会有不同的感觉。
  6. 当被感觉对象与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时,所给予我们的感觉是不同的。
  7. 被感觉对象本身处于不同的状态中时,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8. 被感觉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它们的感觉也是相对的。
  9. 被感觉对象出现得频繁还是稀少,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
  10. 生活在不同的伦理规范习俗和法律制度下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五个「新论式」,对理论和逻辑可靠性的怀疑:

  1. 以认识世界为己任的爱智者——哲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这种观点的分歧恰恰说明了世界是不可知的。
  2. 要确定对象或命题为真,必须为之提供根据,而这根据本身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又需要进一步的根据来证实,这样就必然会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
  3. 事物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既包括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判断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本身的真相。
  4. 要论证一个命题又不想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就必须预先假设某种自明的公理,但是任何一个假设都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假设,它同样可以作为公理而存在(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从而推出一个与待证命题正好相反的命题。
  5. 为了避免根据的无穷推进,可以采取结论与根据互为因果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会陷入循环论证中,而循环论证是无法证明任何东西的。

怀疑主义通过揭露感性和理性本身的矛盾,论证了只有不做判断才能保持宁静心态的观点。

概说希腊化时期三大哲学流派

对探索世界本原不感兴趣,对感觉与理论和逻辑的怀疑,信仰成为唯一可信的根据。以一种消极的方式为基督教清出一片空地。

新柏拉图主义

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主要流行于公元 3~5 世纪。该学派主要基于柏拉图学说,但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新的诠释。

斐洛,一个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企图用逻各斯学说和柏拉图的理念论解释《旧约》中上帝创世纪这样的一段故事。

普罗提诺,一个生活在苦难之中却对一种理想抱着执着的信念的人。

太一: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是绝对超验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

奴斯:太一的具体表现。太一表现为一,故奴斯就是一。

灵魂:是作为「一」的奴斯分裂为「多」的结果。

灵魂企图挣脱肉体,通过奴斯来与太一结合。

波菲利问题:

  1. 共相(种和属)是实体还是仅仅是思想中的观念?
  2. 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
  3. 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论对基督教的神学的建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5]


  1. 来源:The School of Athens。 ↩︎

  2. 这里的「灵」指的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不是现在常说的灵魂。 ↩︎

  3. 无固定限界、形式和性质的物质。 ↩︎

  4. 逻各斯:在希腊文有很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 ↩︎

  5. https://mooc1-2.chaoxing.com/course/2008538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