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关于创造力

[1]isaac-asimov-on-creativity.jpg◎ Isaac Asimov

编者前言说明了此文的写作背景:编者曾邀请阿西莫夫参与自己所在公司的一个项目——一个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签订的关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合同,被要求用最具创造性的方法去实现。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还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必须要跳出框框(out of the box)去思考,找到常规之外的方法。阿西莫夫虽接受了编者的邀请并参与了几次会议,但是出于参与此项目可能会限制自己的言论自由的担忧(这是一个国防项目,一些信息被要求保密),他最终决定离开,并在离开前写了此文,描述了创造的流程和创造性的人的本质,以及利于促进创造力的环境。

文题是《关于创造力》,阿西莫夫在开头首先提问:人们是如何产生新想法的?即创造力是怎样产生的(how)。在正式讨论之前,阿西莫夫先说明了此文论述的「创造力」的范围——不仅限于科学原理或技术应用的新发明(也许是因为本文的写作背景,也许是因为下文的例子是进化论,故特意加上说明),因为创造的流程都是相同的,所以通用于各种各类的创造。然后,阿西莫夫首先确立了研究的方法论:我们不知道创造力的产生模式,因此无法直接得到答案,但我们可以去研究一个被两个人独立创造的伟大理论的各自创造过程之间的共性来间接地得到我们所求的答案,比如:由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独立发现的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接下来,阿西莫夫就以这一实例来回答开头的「人们是如何产生新想法的?」阿西莫夫分析到:他们都游览世界各地,并观察各种奇怪的动植物在各地的变化,且都试图找出一个解释,但却都失败了,直到两人都偶然阅读了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基于这一共性,阿西莫夫得出结论(观点):创造的本质是将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领域联接起来。(客观要求)

但是,当时能做到这样的人也不仅仅只有他们两个,为什么发现者却是达尔文,而 T. H. 赫胥黎[2]却只能在阅读《物种起源》时惊叹「我怎么没想到」呢?因为将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领域联系起来需要胆量、勇气。此外,新想法一开始往往是反常识的、不易被人接受的,要将之公布于众,这也需要胆量、勇气。当然,这个人还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去固执地维护着自己反传统的观点[3],而这样的人往往就有些另类、超脱(可以了解了解达尔文这个人)。与上面的创造流程的客观要求相比,这点可以称之为主体要求,即对创造者的要求。当然,除了阿西莫夫文中所提,可能还有激情、毅力等等。

到此,「创造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就回答完了,接下来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怎样产生创造力?即应用。如果你有一群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你是应该将他们分离开来各自独立研究,还是应该让他们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呢?阿西莫夫认为:想要创造力,就必须离群索居(as far as creativity is concerned, isolation is required)。因为一旦开始创造,创造者就会一直持续地工作,他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满脑子都是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在睡觉时也潜意识地在想。但是,尽管如此,会议、交流却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不同领域的联接。有的人可能仅知道 A,有的人可能仅知道 B,将他们独立开来,新的想法就永远不可能诞生,必须让他们交流以联接 A 和 B,甚至 C。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一群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创造力汇聚起来,如何创造一个利于促进创造力的环境呢?首先,要有一个轻松、放松,甚至有一点点放纵的环境,以包容成功必然需要的错误,并避免权威的危害。因为现实社会总是反对「不现实」的创造,在公众面前,创造者总是会有很大的压力,因此要营造这种自由的环境以减轻压力,激发创造力。阿西莫夫还认为,一个头脑风暴会议的人数最好不超过 5 个,不然交流效率低。并且,会议最好不那么正式,要有一个欢快的氛围(在家中或餐桌上比在会议室更有用)。然后,阿西莫夫还谈到了世纪创造(the great ideas of the ages)不是在权力压力、责任压力、道德压力下产生的,而往往是在一些偏僻的角落产生的,比如:专利局(暗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始于好奇,基于兴趣。最后,阿西莫夫还谈了谈管理问题。会议的主持者应该像一个心理医生,即通过一些问题去让参与者去审视自己之前的观点,以创造出更好的观点。当然,这点可以联想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详见柏拉图的《理想国》。

怎么去评价此文呢?阿西莫夫是个创作力异常丰沛的人,产量惊人,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 500 册[4],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可以说,让一个具有如此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才来谈创造力,最佳人选!清晰的思路、犀利的观点、广博的知识,再加上流利且轻松的笔风,不得不说,一篇佳作!当然,限于时代,阿西莫夫在写下这篇文章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如果阿西莫夫看到了现在的 GitHub(著名的开源协作社区),他一定会为之一惊:竟然能有这么多人共同创造![5]在此,我们不得不感谢互联网,让我们在保证交流效率的前提下,避免了人数弊端,可联接每一个体,将创造最大化!


  1. 原文链接: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531911/isaac-asimov-asks-how-do-people-get-new-ideas/ ↩︎

  2. 赫胥黎的传世名言:「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

  3. 原文:A person willing to fly in the face of reason, authority, and common sense must be a person of considerable self-assurance. ↩︎

  4. 参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艾萨克·阿西莫夫 ↩︎

  5. 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5GDI__r_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