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哲学讲演录》

作者初版序

只是有必要陈述问题的有吸引力的和迷人的特征,表明通过个别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要害的解决辐射出的光辉,能够照亮事实的广阔领域。

恩斯特·马赫和夸克

在某种意义上,夸克是现代物理学家的原子。夸克是所谓的「基本粒子」由以构成的假设性的组分。例如,中子、质子都是由三个各种类型的夸克组成。人们可能问,在这里「组成」一词意味着什么。在旧式的核物理学中,当人们说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时,人们意指的东西是,如果人们足够猛烈地重击核,中子和质子就显露出来,就像豆子从豆子袋里出来一样。假若流行的观点是正确的,其时人们便说质子由三个夸克组成时,但是这并不是意指的东西。假如这些观点是对的,那么即使大力锤击质子,也不会显露三个裸夸克。它将仅仅显露新粒子,而新粒子本身还是由夸克构成。

组成与分解的六种可能:

  1. A 由 B 组成,将 A 分解后,得到 B,B 由 C 组成。
  2. A 由 B 组成,将 A 分解后,得到 B,B 由 A 组成。
  3. A 由 B 组成,将 A 分解后,得到 C,C 由 A 组成。
  4. A 由 B 组成,将 A 分解后,得到 C,C 由 B 组成。
  5. A 由 B 组成,将 A 分解后,得到 A,A 由 B 组成。
  6. A 由 B 组成,将 A 分解后,得到 A,A 由 C 组成。

第 1 点是常见的,第 4 点即以上所述,第 5 点有磁铁、镜子、全息、分形、万有引力、液体、透視、屬性。

液体的形状

如果环境的压力容许,也就是如果液体没有被它们自身重量压碎,我们也必然设想,液体可以拥有它们自己的形状。

所谓形状,在现实环境中(有外力作用),取决于外界环境所给的力,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如此,那为什么还有三态呢?因为基本粒子的组合方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性质(对同一因素的不同承受力),故在同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状态。反之,若在不同环境,则可以为任意「态」。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无外力作用)的理想形状是什么呢?球形。为什么?

尽管没有一个形状彼此相同,但是自然界的所有形状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它们异口同声地指向隐匿的法则。

接下来,书中过于急切地用数学进行分析,从而失去了进一步探求其本质的机会,满足于表象的函数关系。

最后,用自然(上帝)回答所以然。

但是,请告诉我,为什么科学要对这样的原则感到羞愧呢?难道科学[1]本身不止是一种商业吗?以尽可能少的工作,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用尽可能少的思维,获得尽可能大的永恒真理的颗粒,这难道不是科学的任务吗?

科尔蒂神经纤维

任何一个漫游过美丽国家的人都知道,游览者的乐趣伴随他的游历而增长。从远处的山坡俯瞰林木繁茂的山谷是多么惬意!隐藏在那边蓑衣草中的清澈小溪会流向哪里?要是我了解那座山背后的风景该有多好!甚至孩子在他第一次游览时也这样想。这对于自然哲学家同样适用。

迫使研究者关注的头一批问题是出于实际的考虑;随后的问题就不是这样了。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把他引向这些问题;远远超越纯粹生活需要的更为崇高的兴趣,招引他们研究这些问题。

……

一把新的难开之锁!但是,为什么发明这把锁?我们人类自身难道不是难开之锁吗?想想令人惊叹的一批批能够用语词在我们身上激起的思想、知觉和激情!仅仅一个名字就驱动血液流向我们的心脏,在我们的整个一生中难道不存在这样的时刻吗?那些参加过大型群众集会的人难道不曾体验,巨大的能量和运动可以由「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单纯的语词演变而来。

……

我曾将物理探究者的工作与旅行者的旅行相比。当游览者登上一个新的山顶,他对整个地区的各种风景一览无余。当探究者找到一个谜底,一大群其他谜底就唾手可得。

……

自然探索者也必须将他自己限制在他的路线上。正如游览者从一个溪谷被引入另一个溪谷,正如环境普遍将人们从一种生活条件带到另一种生活条件一样,自然探索者也从一个美景被导向另一个美景。与其说进行探索的是他,不如说探索由他构成。现在,让他从他的时代获益,不让他的扫视无目的地到处游移。不久,夕阳将光彩四射,在他完全瞥见近旁的奇观前,一只强有力的手会抓住他,并引导他朝向一个不同的谜的世界。

尊敬的听众,科学曾经与诗处于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关系。古印度的数学家用诗句写下他们的定理,荷花、玫瑰和丁香,迷人的风景、湖泊和山岳,都出现在他的问题中。

论和声的原因

探究者寻求真理。我不知道是否真理寻求探求者。但是,果真如此,那么科学史会使我们生动地回想起那些常常由画家和诗人使之名垂千古的标准幽会。花园的高墙。右边是男青年,左边是少女。男青年渴望,少女思慕!两人在等待。无论谁都没有料到对方离得有多近。

我喜欢这个直喻。真理任凭人们向她求爱,但是她显然不渴望人们赢得她。她有时不光彩地调情。尤其是,她决意受到赞赏,可又对那个会太快赢得她的人,除了轻蔑还是轻蔑。当然,如果有人确实在努力征服中撞破头颅,那又何妨,另一个人会接踵而至,而真理总是豆蔻妙龄。事实上,有时她真的看起来好像非常倾心她的爱慕者,但是承认这一点——永远不会!只有当真理兴致异常高涨时,她才给她的求爱者投以鼓励的一瞥。因为真理揣测,如果我没有些微表示,最终小伙子丝毫也不会追求我。

于是,我们拥有真理的这一个片段,它从来不会逃过我们的注意。但是,当我沉思,在一个半成熟的思想变得完备之前,它付出了多少劳动和有思想者的生命,它是多么费力地经过数个世纪摸索它的道路;当我沉思,正是两千多年的跋涉,才响亮地说出我的这个并不冒失的模式;此时,我几乎不加掩饰地后悔我开的这个玩笑。

光速

我们不再相信,自然故意隐藏她自己。现在,我们从科学史了解到,我们的问题有时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知道答案不可能是现成的。马上我们将看到,包括他的全部思维和追求在内的人类,为何只是自然生命的一个片段。

那么正如你们的幻想支配的那样,将物理学家的工具描绘成拷问的仪器或惹人喜爱的器械,那么出自那些工具史的章节无论如何会引起你们的兴趣,而且了解导致发明这样奇怪器具的特别困难是什么,并不会令人不快。

……

轮子在科学中同样重要。……可以说,螺旋几乎是相同的状况。

现在,你们也许会明白,新思想并不是突然涌现出来的。思想像每一个自然产物一样,需要成熟、生长和发展的时间;因为人连同他的思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一种思想缓慢地、逐渐地、费力地转换为不同的思想,很可能像一个动物物种逐渐转换为新物种。许多观念是同时出现的。它们为生存而斗争,这与鱼龙、婆罗门与马为生存而斗争毫无二致。

一些思想依然迅速扩展到知识的所有领域,发展、再分化、重新从头开始斗争。就像许多早已被征服的动物物种、过去年代的孑遗种仍旧生存在它们的敌人无法接近它们的偏远地区一样,我们发现被破除的观念同样还活在许多人的心智中。任何一个愿意仔细审查自己的心灵的人都会承认,思想为生存而顽强斗争,就像动物为生存而顽强斗争一样。谁会否认许多被破除的思维模式仍然出没于他的头脑——头脑太无决断以致不能完全步入明朗的理性之光——的黑暗角落?探究者不知道的是,在他的观念转变中,最艰苦的斗争就是与他自己作斗争。

在所有道路和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自然探究者都会遇到类似的现象。真正的探究者无论是在乡村漫步还是走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处处都在寻求真理。

人为什么有两只眼

然而,鉴于科学的庙堂排除「为什么」的问题,让我们用纯粹传统的方式提出问题:人有两只眼,他用两只眼比用一只眼能够多看些什么?

……

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确信一下事实:

  1. 让另一只眼闭着,用一只眼,你们对距离的判定非常不确定。
  2. 你们用右眼与你们用左眼看同一个物,所看到的有所不同,
  3. 最后,你们知道用双眼判定距离是很容易的。

……

从相当于两只眼睛的两个不同的点,给同一物体拍两张照片,体视镜借以能够产生非常清晰的远处住宅或建筑的三维图片。

……

因此,通过双眼的共同活动,我们得出对距离的判断,对物体形状的判断也是这样。

在一个街道(两边是整齐建筑)中,距离与宽度的关系,越远看起来宽度越小,而不是平行,为什么?是人眼的限制还是某种规律(因为机器拍摄的照片也如此)?机器人看到的就是平行吗?如果是某种规律,与参考系和标量有关吗?凸透镜?与下面这现象有何关系?

perspective.jpg

上面这图,纸是内折还是外折?都可能:

  1. 如果是俯视,则是内折;
  2. 如果是仰视,则是外折。

这有什么意义?如左右一样,是一种对称?而与下面这图的关系?

perspective-1.jpg

现在,我带领你们沿着众多小径和偏僻小路行进,迅速跨越树篱和沟渠,以便向你们展示,通过对单个科学事实的严格追求,我们在每个领域可以达到多么广阔的景象。对人的两只眼睛的仔细考察,不仅引导我们进入人类童年朦胧的幽深之处,而且将我们带入远远超越人类生活的领域。

的确,常常冲击你们的是,作为稀奇古怪的事情,科学被分成两大类,属于所谓「高级教育」的人文科学处于几乎与自然科学敌对的态势。

我必须承认,我不太信赖这种科学划分。我认为,这种观点在成年人看来是天真幼稚的,就如同缺乏透视感的埃及古代绘画在我们看来是天真幼稚的一样。说什么「高级文化」只能从几个充其量不过是自然残片的古陶罐和羊皮纸中获得,或者说单从它们就可以比从自然的其余一切部分学到更多东西,情况真的会这样吗?我相信,这两类科学不过是以不同目的开始的同一科学的一部分。如果这两个目的彼此面对扮演蒙塔古斯和卡普莱斯,如果他们的侍从还沉缅于惊险的骑马持茅冲刺,那么我相信他们毕竟不是认真的。一边确实有罗密欧,另一边也确实有朱丽叶,希望有一天,他们会比戏剧的结局少一些悲剧色彩,将两家联合起来。

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希腊语的绝对敬畏和神化为起点。现在,它开始把其他语言、其他人及其历史纳入它的范围;通过比较语言学这个中介,它已经开始与生理学结交为友,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有些谨慎。

物理科学是在女巫的厨房开始的。它现在包括有机界和无机界;伴随发音生理学和感觉理论,它甚至有时不恰当地催促它的研究者进入精神现象领域。

简而言之,仅仅通过向外一瞥,我们就得到对我们内部的许多东西的理解,反之亦然。每一个现象都属于两类科学。女士们,对心理学家来说,你们是非常有趣又艰难的问题,但是你们也是极为优美的自然现象。教会和国家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但同样是自然现象,实际上,就某种程度而言,是非常奇特的现象。如果历史科学通过向我们呈现新奇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创了广阔的视域,那么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更大程度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使人消失于万有,以使他湮灭的方式,可以这么说,物理科学强迫他采取没有他自己的无偏见的立场,并根据不同于心胸狭窄人的标准形成他的判断。

但是,如果你们要是现在问我,人为什么有两只眼,我会回答:

他可以合理而准确地观看自然;他可以达到下面的理解;他自己,包括他所有的观点,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观点,以及他的所有上层政治,都只不过是自然的短暂碎片;用墨菲斯特的话说,他是部分中的一部分;而且,下述语句是毫无道理的:

「人,这个微观宇宙的傻子,

屡屡把他自己视为全体。」

论对称

运动(如旋转、平移)是关于时间的对称,对称是重复,重复是守恒。

只有当物理事件的重复与感觉的重复联系起来时,它才变成愉悦感受的源泉。

……

在镜子前举起你们的右手,在镜子里你们会看到左手。

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的区别:前置摄像头是「镜子」。

尽管形状完全相似,物体的映像永远也不能代替物体本身。[2]

……

垂直对称使我们喜欢,而水平对称却显得无关紧要,只有经验丰富的眼睛才会注意它。

……

现在 d 和 b 以及 q 和 p 是垂直对称图形的两半,而 d 和 q 以及 b 和 p,是水平对称图形的两半。前两对被混淆了;但是,混淆只是在我们中间激起相同或相似感觉的事物的可能性。

……

为什么垂直对称图形的两半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呢?答案是:因为由两只眼睛和伴随的肌肉器官组成我们的视觉器官,本身就是垂直对称的。

……

借助人工方式,我们可以改变每只眼睛所起的作用(惠斯通幻视镜)。但是,我们接着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中。凸的东西看起来是凹的,凹的东西看起来是凸的。远的事物看起来是近的,近的事物似乎又是远的。

……

触感和光感是相似的。

……

不论直线是处于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二者都能把相同图像投影到两个视网膜上,而且该图像落在对称相应的点上。看起来,这也是我们在心理上偏爱直线超过曲线的理由,而与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性质无关。简要地讲,人们感觉直线是与自身对称的,就平面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曲线让人感觉偏离了直线,也就是说,偏离了对称。[3]

……

所提到的现象主要起因于我们眼睛的特殊结构。

也就是说,身体结构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对美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在声音的范围内,是否存在与图形对称类似的东西。

……

因为乐声的颠倒并不决定感觉的重复,所以对耳朵而言不存在对称。

……

然而,我们拥有一种感官,就它能够理解的关系的范围而言,它比任何感官都要丰富。它就是我们的理性。这种理性高于感官。唯有理性才有能力发现永恒的、充分的世界观。自伽利略时代以来,力学的世界概念已经创造了奇迹。但是,它现在必须让位于关于事物的更加广阔的观念。进一步发展这个观念不在我眼下意图的范围之内。

论静电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过程的关联五花八门,以至我们完全可以从极为不同的方向达到相同的结果,尤其是与所有其他物理事件关联的电现象;这个关联太密切了,我们完全可以将电的研究称为关于物理过程的普遍关联的理论。

论能量守恒原理

永恒运动的不可能性等价于能量守恒。

按照冯特的观点,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不过是地点的变化。所有的原因都是运动的原因。

……

思想者总是致力于「把所有的物理过程还原为原子的运动」,尽管这种努力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必须断言,这是异想天开的理想。

通过运动来解释,力学或与力学相关联来说明所有物理事件。

由于全部有机的活动,甚至力学活动,都归因于燃烧的热,因而在力学功和热消耗之间必定存在某种关联。

……

对迈尔和焦耳两人而言,把热和功视为等效的量的想法浮现出来,它们如此相互关联,以至以一种形式损失的东西普遍地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其结果是热和功的本质性概念和关于能量的终极的本质性概念。

力与热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能量这个概念。

如果能够增加或减少热量,那么热就不能是实物,而必须是运动。

电是实物还是运动呢?

物理探究的经济本性

当人的心智利用其有限的能力力图实质上反映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它本身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并且永远不能希望穷竭世界时,它有一切可能的理由经济地进行。因此,在各个时代的哲学中都表达了这种趋势,即利用少数几个构成有机整体的思想,来理解实在的根本特征。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这样说过:「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4]可是,人在他缩小难以领悟的事物的边界之永不息止的欲望中,总是力图尝试以生悟死,以死悟生。

……

对自然界具有神秘魔法力量的信仰逐渐消逝而去,但是取而代之,一种新信仰出现了,即信仰科学的有魔力的力量。

……

人出于在思想中模仿和预测事实的本能习惯,欲用敏捷的思想之翼补充呆滞的经验,从而半有意识地和自发地获得他的头一批自然知识,起初只是为了他的物质福利。

……

这样的原始认识行为今日构成科学思维的最稳固的基础。

……

这种以最小的思维消耗得到一个范围的全面考察、用某一单个的心理过程描绘它的所有事实的倾向,可以被正当地称为经济的倾向。

……

我们在思想中反映世界的一切努力都可能是无效的,倘若我们在事物各种各样的变化中没有找出恒久的东西的话。

……

于是,正在不经意地溜进科学的,总是粗糙的实物概念,而科学证明实物本身始终是不充分的,而且永远处于正在被还原为越来越小的世界粒子的必然性中。

……

一切物理学观念和原理都是简练的指示,其中频繁包括次要的指示,以便运用经济分类的、供给使用的现成的经验。它们的简洁也像它们的内容罕见全部被显现的事实一样,给它们赋予独立存在的假象。关于这样的观念,例如作为万物产生者和吞没者的时间老人(Time)之观念的富有诗意的神话,……[5]对于时间探究者来说,时间的测定仅仅是一个事实依赖于另一个事件的被缩写的陈述,此外别无他意。……现在,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因为可以使每一事物变成其余事物的量度,所以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幻觉:时间具有独立于一切事物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现象的要素之间存在的方程。

……

事实上,所牵连之点总是某种不完全的经验的完善,总是从某些其他部分推论现象的一部分。在这一行动中,我们的观念必须直接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我们称此为测量。[6]科学在它的起源和它的应用二者中的条件,是我们的环境的极大相对稳定性。它教导我们的是相互依赖。顺理成章的是,绝对的预测在科学中没有意义。随着天体空间的巨大变化,我们将会失去我们的空间和时间坐标系。

……

我们的物理观点和心理观点,以严格相同的方式源于本能知识。

……

科学并不由事实创造事实,而仅仅使已知的事实有序化。

……

我们无法用严格的和可靠的界限标示未来的科学,但是我们能够预见,现今把人和世界分隔开来的坚硬的壁垒将逐渐消失;人将不仅以较少的自私心和强烈的同情心彼此面对,而且也将面对整个有机体世界和所谓的无生命世界。大约两千年前,伟大的中国哲学家列子也许就具有这样的预感,他当时指着一堆正在腐朽的人骨,以他严密冷峻、刻意雕琢的语言风格对他的门徒说:「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7]

论科学思想中的变化和适应

伽利略加快了对无机界较为简单的现象的见识。达尔文用与伽利略标示的相同的简单性和坦白性,在没有专门仪器或科学仪器帮助、没有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的情况下,把握有机界的新特征——我们可以简要地称这种特征为生物界的可塑性。

……

进化论原理的观念已经牢固地根植于人的思想的每一个分支,不管这些分支多么遥远。在每一个地方,在历史学中,在哲学中,甚至在物理学中,我们都听到口号:遗传、适应、选择。我们谈论天体之间的生存斗争,谈论在分子世界中的生存斗争。

……

在物理学家使他们的思想适应得最终与事件的动力学进程一致时,我们用形而上学的光环恒定地环绕他们的审查;不过,后者的这些适应与前者的适应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我们把它们穿上形而上学外衣的唯一理由,也许是它们高度的实践价值。[8]

……

因此,最能促进科学思想的因素是经验领域的逐渐扩展。

……

促进和激发我们修改和改变我们思想的每一个动机,都出自新颖的、非同寻常的和尚未理解的东西。新奇在人身上激起惊奇,他们固定的习惯被他们看到的东西震撼和打乱。但是,惊奇的要素从来都不在于现象或所观察的事件;他的处所在正在观察的人身上。具有比较朝气蓬勃的心理类型的人立即对准思想的适应,这将符合他们观察到的东西。于是,科学最终的确变成惊奇事物的天然对手。奇异事物的根源被揭露,惊奇开辟通向冷静解释的道路。

……

我们的经验范围的扩展,总是包含我们的观念的变化。是自然的面目实际上逐渐改变,从而呈现新颖的和奇异的现象,还是观察有意的或偶然的转向揭露这些现象,都无关紧要。

……

基于变化的比较同步地把心智导向最高级的抽象和最细微的差别。

……

对科学形成而言有两件事情是不可或缺的:事实和观念。仅有观念导致空洞的思索;纯粹的事实不能产生有机的知识。我们看到,一切都取决于使现存的观念适应新鲜事实的能力。

……

观念的变化是作为普遍的生命进化的一部分,作为生命对不断扩大的活动范围的适应的一部分出现的。

……

在这个概念形成中,自我变得多么伟大且内涵广泛;自身则变得无足轻重!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二者的利己主义体系,都会随着它们的理智生活含义的狭隘标准消亡。我们认为,生活的真正珍珠在于不断变化的意识内容,而自身只不过是一条把这些珍珠串联在一起的、无关紧要的、象征性的细线。[9]

因而,我们准备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每一个观念,仅仅当作宇宙进化的一种产物和主题;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地前进,而且沿着未来将向我们洞开的路线前进的步伐是势不可挡的。

论物理学中的比较原理

从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所做的这种比较的频繁重复中,常变的特征在与持久一致的特征比较时被抹掉了,以至后者获得了独立于每一个对象或关联的固定意义,或者如我们所说具有抽象的或概念的含义。

……

在观念系统中,每两个相应概念的不相似以及每两个相应概念对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都被清楚地揭露出来,观念系统的这种关系被称为类比(analogy)。

……

正如钢琴演奏家在能够毫不费力地按照他的音符演奏之前,他首先必须学会单个地和集体地调动他的手指,可以这样说,物理学家或数学家在获得控制他的肌肉和想象的多种灵敏的神经之前,他同样必须通过漫长的学徒期。

……

最后,总是剩下仅仅显示相互之间些微相似的孤立的事实。

偶然事件在发明和发现中扮演的角色

在首次出现成功后就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答的,并从根本上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在年青的人类和民族中朴素的和自信的思想开端的特征。

……

不同的专门部门正在力求密切联合,下述确信正在逐渐普及:哲学只能由专门科学相互的和互补的批判、彼此渗透和联合为一个牢固的整体构成。

……

揭示未知面前新的事实领域只能由偶然的境况引起,在这种情况下被觉察的事实是通常未引起注意的事实。在这里,发现者的成就在于他的敏锐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从它们的最短暂的标志中发觉偶发事件的异乎寻常的特征及其决定性的条件,并发现把它们提交给严格的和充分的观察手段。

……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梦解决重大的问题,除非他彻底地沉浸于他的课题,使得其他每一事物与之相比低落得无足轻重。

……

我们不得不等候有利的物理偶然事件的出现。我们的思想活动服从联想规律。

……

在这种会合中心理生活对身体生活连续的、但却不完善的和永无止境的适应找到它的独特表达。

论取向感觉

惯性、空间方向感。

论伴随射弹飞行的一些现象

……

论古典著作和科学的教育

在终止把人视为世界的中心时,在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陀螺、而太阳和它一起急速离开进入无限的太空时,在察觉恒星中存在与地球相同的元素时,在处处遇见相同的过程、而人生仅仅是这个过程的沧海一粟时——在这样的事件中,也存在我们世界观的扩大、启迪和诗篇。

……

观念的逻辑顺序和连续性对富有成果的思想来说是如此必要,这些都是数学的杰出的结果;使事实之后紧接思想的能力即观察和选择经验的能力,主要是借助自然科学发展的。

……

对所有可能实例的那种完美把握,由此而来的思想的经济秩序和有机统一,对于每一个始终品味它的人来说,这已经成长为他在每一个新范围力图满足的恒久需求,这一切只能够通过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相对简单性的运用而得以发展。

……

以同样的方式,在尝试更深刻地和理性地把握自然科学的主要内容之前,应该借助图像和实验使这些题材变得熟悉。在这里,必定要延缓对于更普遍观点的强调。

……

思想能够被唤起和结果实,就像一块田地由于阳光和雨露而结果实一样。但是,既不能通过堆积材料和教育时间,也不能通过任何种类的规定,去诈取和骚扰思想:思想必须出于自身自由的自发性自然地成长。而且,思想在一个人的头脑里积累不能超过某一限度,就像一块田地的出产不能增加得超过某一限度一样。

……

我们学到的最好的东西,最后终生归属我们的东西,要比考试测验经久。当内容层层堆叠,当新材料不断地堆积在旧的、未消化的材料之上,心智怎么能够茁壮成长呢?在这里,问题更多的不是实证知识的积累问题,而是智力的训练问题。

……

有必要把所有感到现存体制的缺陷的人组合到一个强大的团体中,从而他们的观点可以给人以深刻印象,个人的主张不至于无声无息地消失。

马赫——伟大的超级哲人科学家

他对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毫不掩饰的喜悦心情,也就是对斯宾诺莎所谓的「对神的理智的爱」,如此强烈地迸发出来,以致到了高龄,还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窥探着这个世界,使自己从理解其相互联系中求得乐趣,而没有什么别的要求。

在读马赫著作时,人们总是会舒畅地领会到作者在毫不费力地写下的那些精辟的、恰如其分的话语时一定感受到的那种愉快。但是他的著作之所以能吸引人一再去读,不仅是因为他的美好的风格给人以理智上的满足,而且还由于当谈到人的一般问题时,在字里行间总是闪烁着一种善良的、慈爱的和怀着希望的喜悦的精神。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的思维结果逐渐浮现时,似乎不是出自他的头脑,而是出自他的整个身心,类似于某些纯朴的、热情奔放的艺术作品。」

「他十分谦逊,有伟大的人格,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称他为科学之佛。……他对所有人普遍友善和友好,似乎从未对一个人感兴趣而对另一个人不感兴趣。在他看来,人是一种有某些事要讲的存在。他认为,唯一重要的是:他所讲的东西是聪明还是愚蠢,是真还是假。在我看来,他似乎是科学精神的化身。」

「我不认为,任何人始终会给我如此强烈的纯粹智力天才的印象。他显然无所不读、无所不想,行为举止绝对质朴无华,他荣光焕发,笑容可掬,这一切都极其富有魅力。」

……

十五岁的马赫当时受到的最大的激励,来自他偶然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感到「特别幸运」的马赫,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康德的书。他后来生动地回忆说:

这本书当时给我留下强烈的、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是我此后阅读哲学著作时始终没有再体验到的。大约两三年后,我忽然感到「物自体」所起的作用是多余的。一个晴朗的夏季白天,在露天里,我突然觉得世界和我的自我是一个感觉集合体,只是在自我内感觉联结得更牢固。虽然这一点死以后才真正想通的,但这个瞬间对我的整个观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又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够在我的专门领域坚持我新得到的观点。

阅读《导论》不仅对马赫日后的哲学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从中受到诸多启示:它启迪他的自然科学思想和心理学思想,它促进他对力学进行历史批判式的研究。

……

究竟这个世界是实在的,还是纯粹梦想的,这个常常提到的问题毫无科学的意义。就是最怪诞的梦,同任何其他事实一样,也是事实。假如我们的梦境更具有规则性,更连贯,更稳定,那么它对我们在实用上也会更为重要。在我们醒时,要素的相互关系比在我们梦中丰富得多。我们认为梦是梦。当这个过程逆转过来时,心理的眼界就变得狭窄了。梦和醒的那种对立几乎完全没有了。在没有对立的场合,梦与醒、假象与实在之间的区分是完全无用的、无价值的。

……

不仅被后继教师接受和培育的观念的知识对历史地理解一门科学是必要的,而且探索者抛弃的短暂的思想,不,甚至是明显错误的概念,也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和有教益的。历史地研究一门科学的发展是需要的,以免其中珍藏的原理变成一知半解的指令,或者更糟糕,变成偏见的体系。历史研究通过表明现存的哪一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约定的和偶然的,不仅推进了对于现在存在的东西的理解,而且也在我们面前带来新的可能性。从不同思想路线在其会聚的较高的视点来看,我们可以用更为自由的眼光查看我们周围的情况,并在未知面前发现道路。

……

历史研究是科学教育的十分基本的部分。历史研究使我们了解其他问题,其他假设和其他看待事物的模式以及它们的起源、成长和最终衰退的事实和条件。在先前处于突出地位的事实的压力下,与今天得到的概念不同的其他概念形成了,其他问题出现了,并找到它们的答案,这反过来只不过是为在它们之后来到的新东西让路。一旦我们使自己习惯于认为我们的概念仅仅是为达到不同目的的工具,我们将发现,在给定的情况下,在我们自己思想中实现必要的转变并不困难。

……

我仅仅是自然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我仅寻求一种稳固的、明确的哲学立场,从这种立场出发,无论在心理生理学领域,还是在物理学领域里,都能指出一条走得通的道路来,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形而上学的烟雾能阻碍我们前进。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自我同物体一样,不是绝对恒久的。我们那么怕死,就是怕消灭自我的永恒性。但这种消灭实际上在生存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在无数摹本中保存下来,或是因为有卓著的特点,通常会永垂不朽。可是,即使是最好的人也有其个人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丧失,他自己和别人都不比惋惜。其实,死亡作为摆脱个人特点来看,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愉快的思想。

……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分的、独立于别人之外的单一体,所以他只知道自己。可是,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内容会冲破个人的这种界限,又自然而然地附属于个人,不依靠发展出这些内容的那个人,而长久维持着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对这个生命作出贡献是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社会改革家等等的最大幸福。

……

今天,当我们看到社会动荡,看到人们像一个机关的登记员按照他的状态和一周的事件改变他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时,当我们注视这样产生的深刻的心理苦恼时,我们应该加道,这是我们哲学的不完备和转变特征的自然而必然的结局。有资格的世界观从来也不是作为赠品得到的,我们必须通过艰苦的劳作获得它。只有准予在理性和经验起作用的领域内自由地倾向于理性和经验,对人类的幸福来说,我们才能缓慢地、逐渐地,但却是有把握地趋近统一的世界观的理想,只有这种世界观才能于健全精神的经济和谐共存。

译后记

当谜题破解如梦方醒的那一瞬间,顿有醍醐灌顶,甘露滋心之感。这时莫大的喜悦涌上心头,人也立刻精神百倍。……亚里氏多德说,从沉思中获得的快乐几乎相当于神的快乐。的确,理智的愉悦是任何锦衣玉食的物质享受无法比拟的。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10]


  1. 科学被视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问题,这完全可以看做商业事务。事实上,自然探索的智力活动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活动,并非像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大相径庭。 ↩︎

  2. 康德在他的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也提到这个事实,但是用于不同的目的。 ↩︎

  3. 可以直接看出曲线的一次微商和二次微商,但是看不出高次微商,这个事实很好解释。一次微商给出切线的位置,即直线与对称位置的倾斜;二次微商给出曲线与直线位置的倾斜。在这里,谈论检验直尺和平面的通常方法(通过反向应用),可以弄清物体和它自身对称的偏离,这也许并不是徒劳无益的。 ↩︎

  4. 《列子·天瑞第一》。晋张湛注:「生之不知死,犹死之不知生。故当其成也,莫知其毁;及其毁也,亦何知其成。」——中译者注 ↩︎

  5. 由此很清楚,一切所谓的基本定律(微分定律)都与整个宇宙(the Whole)直接有关。 ↩︎

  6. 事实上,测量是一个现象用另一个(标准的)现象定义。 ↩︎

  7. 《列子·天瑞第一》。晋张湛注:「俱涉变化之途,则予生而彼死。推之至极之域,则理既无生亦又无死也。」——中译者注 ↩︎

  8. 我充分意识到,在自然研究中把自己限定于事实的努力,常常被指责为夸大对形而上学鬼怪的恐惧。但是,通过它们已经造成的危害判断,我能够观察到,在所有鬼怪中,形而上学鬼怪是最少难以置信的。这并非否认,许多思想形式最初不是通过个体获得的,而是先前形成的,或者宁可说是在物种的发展中以这样的方式被准备的,就像斯宾赛、海克尔、黑林和其他人猜想的,就像我本人在各种场合暗示的。 ↩︎

  9. 我们务必不要受人欺骗而设想,其他人的幸福不是我们自己的幸福的非常显著和非常基本的部分。正是公共财富,不能由个人创造,也不随他消亡。自我的形式的和实质的限度仅仅对赤裸裸的实际目标是必要的和充分的,而在广泛的概念上则是不能成立的。人类在其整体上也许像珊瑚虫生长一样。个体联合的物质的和有机的黏合剂确实被切断;这些黏合剂只会妨碍运动和进化的自由。但是,在更高的程度上,终极目的即整体的精神关联通过如此使其成为可能的、比较丰富多彩的发展达到。 ↩︎

  10. 恩斯特·马赫:《科学与哲学讲演录》(庞晓光、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2013 年版。 ↩︎